【備忘錄】Maurice Sendak now is the gay king of all wild things!

你不擅長畫畫?也不太懂得欣賞繪本?覺得那是給小孩看的簡單畫作?親愛的,享譽國際的兒童繪本大師Maurice Sendak80高齡之姿站出來提醒你,無論你落在上述圈圈所形成的哪個集合角落,甚至是處在空集合的位置,現在都得找個機會翻翻他的作品了!因為,日前Maurice Sendak接受《紐約時報》記者Patricia Cohen專訪時,談笑間出櫃囉

好啦,開場白的確是囉唆又冷場,沒辦法,得趕在颱風登陸前回家,完全想不出笑點,大家就饒了我吧(搔頭)。這篇會在星期天自動發表(呃...希望我沒設定錯XD),颱風天大家不要在外面亂跑,上網找找Maurice Sendak的作品來瞧瞧吧。



提起Maurice Sendak(莫里斯‧桑達克),我想對大師名氣略有耳聞的人,應當會直覺地想起他在1963年發表的驚人作品《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中文版《野獸國》則於民國76年(1987年)由漢聲出版社翻譯出版。1964年獲得凱迪克金牌獎的《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出版後對繪本童書造成多麼大的衝擊與影響,我想網路上有非常大量的相關訊息、討論,亦有針對大師作品進行深度專門論述的論文,對繪本一無所知的小爺就不要在這野人獻曝了(笑)。如果不想看英文,國內倒是有一本還不錯的論文《追尋青鳥—莫里斯桑達克作品裡的兒童》,這本在Google Book上可找得到,好奇的客人請輕敲您的鍵盤吧。

對小爺來說,第一次接觸Maurice Sendak的作品,正是他最富盛名的《野獸國》。不同於很多人在「小時候」閱讀這本書,我其實是大一時為了寫報告才在意外的狀況下看到《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剎時驚為天人(好啦,我知道這樣很沒童年XD)。我還記得,當時先是驚訝於一點也不夢幻的畫風,看完後卻驚豔於簡短的故事旅程卻包含了豐富而且令人共鳴的情緒描繪。以我當時的年紀來看,怪物其實不嚇人,某程度上仍保有非常圓滿的線條,如圓臉、圓身,以及將近1:1的比例等等特徵,甚至看起來還滿可愛的。然而在翻開書的當下,我還是狐疑著,這樣一點也不粉、一點也不甜美的畫法,小朋友真的不會被嚇到嗎?

從結果論的角度來看,愛上他的顯然不只是小孩子,還有那些後來長大的成人們。我非常喜歡Maurice Sendak在《野獸國》輕輕鬆鬆抓到小孩子模仿大人、投射周遭困境與私人空間對於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當然,還有媽媽滿滿的愛。當Max(中文翻成「阿奇」,很詭異喔?呵呵)到達野獸國,馴服野獸、與之狂歡後感到疲累時,Max對野獸們說出的台詞是「安靜!通通給我去睡覺!」;當Max覺得很無聊而決定回家時,野獸們對他的威脅恐嚇卻是「不要走!我們要吃掉你!我們好愛你啊!」這個看似突兀的對白,仔細想想,重重捏臉、輕輕咬一口粉嫩的小手臂,好像是我最常對可愛小朋友作的事嘛!

1952年發表第一本作品《A Hole is to Dig》開始,1996年拿到美國National Medal of Arts的Maurice Sendak,除了是個會帶著三隻小狗在公園裡散步的老爺爺,洋洋灑灑的得獎資歷耀眼異常。不僅是第一位榮獲「國際安徒生大獎」的美國插畫家,亦五度獲得美國童書的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然而,9日在《紐約時報》刊出的專訪〈Concerns Beyond Just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卻揭露了Maurice Sendak深藏於心的多年秘密:他的同志身份。老實說,我滿喜歡這份報導的。先前我用「揭露」這字眼純粹是為了戲劇效果。事實上,整篇報導反而顯露了Maurice Sendak敢說敢做,而且還帶著點嘴賤的性格,我猜這應該是為什麼他和Tony Kushner會是好朋友的緣故(笑)。而出櫃一事?反而像是他與記者聊著聊著,準備要結尾收工時,記者突然順帶一提:「嗯...還有什麼我遺漏的問題嗎?Mr. Sendak?」而莫里斯‧桑達克偏頭想了一會兒,不疾不徐的說:「喔,我是同志這件事好像一直都沒人問耶。」
Was there anything he had never been asked? He paused for a few moments and answered, "Well, that I'm gay."

"I just didn't think it was anybody's business," Mr. Sendak added. He lived with Eugene Glynn, a psychoanalyst, for 50 years before Dr. Glynn's death in May 2007. He never told his parents: "All I wanted was to be straight so my parents could be happy. They never, never, never knew."

Children protect their parents, Mr. Sendak said. It was like the time he had a heart attack at 39. His mother was dying from cancer in the hospital, and he decided to keep the news to himself, something he now regrets.

A gay artist in New York is not exactly uncommon, but Mr. Sendak said that the idea of a gay man writing children books would have hurt his career when he was in his 20s and 30s.

1928年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身為波蘭猶太移民後裔的Maurice Sendak,在訪問中一併說明了為何他不願出櫃的家庭和年代因素(不知為何我很在意這一點,或許在某程度上我非常同意Maurice Sendak以家庭為重的決定吧)。當然,這其中最大的打擊,莫過跟他長達50年伴侶關係心理醫師Eugene Glynn於2007年5月去世的事。我想,他所惦記的家人、愛人一一撒手而去,應當是Maurice Sendak如此淡然地選在剛過80大壽的時間點,平淡出櫃的原因之一吧。憑藉著《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為繪本帶來其作為文學表現形式的深度與詩意,Maurice Sendak的出櫃,再次喚醒了某個小讀者對他的喜愛之情,以及身為同志的驕傲。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at has been the hallmark of his art. The extermination of most of his relatives and millions of other Jews by the Nazis; the intrusive, unemployed immigrants who survived and crowded his parents’ small apartment; his sickly childhood; his mother’s dark moods; his own ever-present depression — all lurk below the surface of his work, frequently breaking through in meticulously drawn, fantastical ways.

He is, at heart, a curmudgeon, but a delightful one, with a vast range of knowledge, a wicked sense of humor and a talent for storytelling and mimicry.

2000年,美國著名的玩偶公仔公司McFarlane Toys(麥法蘭)一反過往的運動、動漫公仔系列,推出了一套7隻的超逼真玩偶,跟早先的布偶比起來,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天價的套組,大家就看看照片過過癮吧(當然,要買一隻送我我也不介意啦XD)!倒是《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同名電影【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已經進入拍攝階,將於2009年上映!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應當是身為製作人之一的湯姆‧漢克。這可是他繼【The Polar Express,北極特快車】之後,第二部改編自繪本的電影。

感興趣嗎?手邊沒有繪本卻又想看嗎?那可別錯過動畫版的〈Maurice Sendak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我覺得這版本的口白誇張了點XD)!感興趣的還可以看看當年舞台劇版的預告,油兔上真是啥好料的都有。



台灣出版過的相關作品如下,其中屬於他自己圖文創作的作品只有3本:
  1.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野獸國》
    漢聲雜誌 譯,漢聲,民76
  2. 《In The Night Kitchen,廚房之夜狂想曲》
    郝廣才 譯,格林文化,民83
  3. 《Shadrach,小黑兔沙得拉》
    賈惠玫 譯,智茂,民83(圖)
  4. 《Dear Mili,親愛的小莉》
    郝廣才 譯,格林文化,民84(圖)
  5. 《Outside Over There,在那遙遠的地方》
    郝廣才 譯,格林文化,民84
  6. 《Mr. Rabbit And The Lovely Present,兔子先生,幫幫忙好嗎?》
    林真美 譯,遠流,民86(圖)
  7. 《Let's be enemies,我最討厭你了》
    林真美 譯,遠流,民87(圖)
  8. 《Dream House,永遠的秘密花園──格林童話珠玉集》
    張莉莉 譯,格林文化,民88(圖)
  9. 《Little Bear,小熊》
    潘人木 譯,上誼文化,民90(圖)
  10. 《Little Bear's Visit,小熊探親(中英雙語)》
    潘人木 譯,上誼文化,民90(圖)
  11. 《Father Bear Comes Home,熊爸爸回家(中英雙語)》
    潘人木 譯,上誼文化,民90(圖)
  12. 《Little Bear's Friend,小熊的好朋友》
    潘人木 譯,上誼文化,民90(圖)
  13. 《A Kiss For Little Bear,給小熊的吻》
    潘人木 譯,上誼文化,民90(圖)


相關連結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creator Maurice Sendak comes out, vanquishing the scary monsters inside〉
    AE關於這件事的相關新聞,我很喜歡結論。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誠品網路書局的介紹頁面,我覺得寫得不錯。
    書中主角的叛逆形象,野獸的可怕造型,和「可怕的」內容意識,曾引起持不同觀點大人的爭議批評。但事實上小孩們不但不怕它,反而覺得野獸神秘又可愛,非常喜愛它們,使它至今仍是歷久不衰的世界暢銷書。因為它走出了傳統童書創作的意識型態,誠實的反映出兒童內心最深層的情緒,並將此抽象心靈意涵化為具象的面貌呈現,使得一切負面的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亦促使大人注意到孩子的童年時期不是完全天真無慮的日子,也是有黑暗、有受傷的時候,但看似稚嫩脆弱的兒童,卻擁有上帝給予的最佳禮物--想像力,一項可用來抗拒、躲避、自我保護的天賦。

    野獸國是每個人心中最自由自在的國度,觸動我們的「內在童年」,成為「野獸之王」,也就能馴服心中的黑暗面。阿奇那看似桀驁不馴的形像,在對抗野獸時卻顯得自主又充滿活力,積極又正面的肯定了小孩也有處理情緒的能力。
  • 〈Spike Jonze Comments on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Leaked Clip〉
    有電影相關新聞及預告片。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維基頁面,有提到這本書原本的構想是想要畫一隻馬的故事。
  • 〈Maurice Sendak的假裝世界〉
    以《野獸國》為文本,談的是情境與角色扮演對於小孩對家和自我認同的影響,算是滿有趣的觀點。不過談這本書的分析文章超多,我只小收了一下中文文章。
    我們也看到現實的生活裡的自我和故事中想像、假裝的自我互相交織,並且藉助假裝世界的自我瞭解真實世界的自我,在假裝的世界中,Max得不到家中的溫暖、沒有熱騰騰的晚餐吃、且自覺這樣的生活無聊,而願意回到真實的世界,回到家的懷抱。反思這本繪本的用意也許是希望,大人(作家)們可以藉著描述經驗的假裝和想像的故事,讓孩子區分真實世界和假裝世界的不同,並且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孩子漸漸地建立起對「家」和「自我」的認識。
  • 〈兒童式語言的應用〉
    〈跳脫成人方式〉
    〈真實〉
    〈「失而復得」的童話〉
    通通出自「郝廣才 繪本講堂」這個部落格,分別講述「桑達克三部曲」的意涵。後兩篇則分別講述《親愛的小莉》等書。
    《在那遙遠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 1981),是【桑達克三部曲】的最後一本作品,距離第二部曲,《廚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隔了11年之久,距離第一部曲,《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則隔了18年。桑達克將這三部作品視為一組,他說:
    「這三本書都是衍生自同一個主題:孩子們如何控制不同的感覺,如憤怒、無聊、恐懼、挫折及忌妒。然後試著在他們的真實生活當中掌控這些感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將會是最奇怪的。現在在我看來,《野獸國》是很單純的一本書。『單純』也是該書能成功的原因,而我再也沒辦法那麼單純。《廚房之夜狂想曲》,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傳達了深層的涵意。但這第三本,則是更複雜的三層涵意。」
  • 〈帶孩子閱讀 給他希望——野獸國〉
    關於《野獸國》這本書的教案,出自天下文化的「共讀一本書」活動。
  • 〈NOW:Interview with Maurice Sendak〉
    Sendak接受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的【American Masters】節目主持人Bill Moyers專訪,討論了小時候擺脫不去的死亡陰影、當年納粹猶太集中營對他的影響,以及新作品中如何表現他對人生的態度等等。
  • 〈Maurice Sendak~在那遙遠的地方〉
    討論《在那遙遠的地方》這本書中的基督教意涵,滿有趣的。
    珍.杜南著作的《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23頁,提到《在那遙遠的地方》的圖像風格源於歐洲北部的浪漫主義傳統,譯者宋珮註解道:「德國十九世紀初的浪漫主義繪畫常常運用基督教的象徵符號。」或許是基於此,使得《在那遙遠的地方》的這頁圖畫與「暴風雨」的構圖相近。

    在《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的23頁,同時以《在那遙遠的地方》的第十四個跨頁右圖為例:「畫出了愛達和小妹妹重的情景,小妹妹坐在一個破的蛋殼裡,表面上看來像是一個搖籃。蛋殼之所以能變為搖籃是因為桑達克打破了嬰兒與雞蛋的正常比例,產生了超越自然的真實感。就整體的畫面構成來看,桑達克運用嬰兒與蛋殼的組合表達天真、重生的意念,並且藉它們扮演類似宗教畫上的象徵符號,而這本圖畫書的圖像風格即是源於歐洲北部的浪漫主義傳統。」
  • 〈劇場與政治的同時革命〉
    〈Tony Kushner and Maurice Sendak Adapt 'Brundibar,' a Czech Children's Opera〉
    最最有趣的是,談起與Maurice Sendak相關的書籍,有不少人會推薦《The Art of Maurice Sendak: 1980 to Present》這本書。除了作者Tony Kushner(東尼.庫許納)與Maurice Sendak是好友之外,更重要的是,Tony Kushner本身是出櫃的同志,更是自稱「同運人士」的劇作家,提及他的作品《Angel in America,美國天使》,我想應當不需小爺再多做介紹了。奇怪,當年都沒看出這等連結,果然我太淺了(尷尬裝死中)。上面第一篇是兩人合作劇場作品時《紐約時報》的文章,第二篇則是張鐵志於2005
    年發表在《聯合報》副刊專欄的文章,介紹獲得普立茲獎的Tony Kushner。
    當然真正讓他成為橫越世紀的劇作家是這部「美國天使----關於國家主題的同志狂想」。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十大劇作之一的戲劇,以八零年代的美國為背景,探索同志與非同志如何在雷根的政治保守主義、愛滋病的惘惘威脅、種族與宗教的重重桎梏中掙扎。故事在寫實與想像,天堂與人間來回穿梭著,描繪出世紀末流動的哀愁與救贖。

    藝術不可能直接改變世界,他承認。只有政治與社會行動才行。所以他在最近出版了一本激發年輕人行動主義的書「拯救你的民主公民靈魂」,呼籲年輕人組織起來,並堅持真理。然而他也深信,藝術的作用在於改變人們的想法和意識,然後讓人們起身去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社區、國家,和這個世界。

Comments

  1. 一瞥書名只覺有點熟悉,看到圖片便非常確定,喔我是有童年的哈哈。但我童年好像有點失憶,故事內容現在差不多已經忘個精光。

    這感覺真奇妙,小時候的冰山一角,長大隨著各種不同契機慢慢浮現全貌,連作者性向都出來了。

    出啊出啊出啊出,出櫃是好的,不管是十八或八十。世界上太多擁抱外在正確價值觀的人生評點狂,我們只能用多數暴力去打敗他!

    離題了抱歉,我只是要說看完這篇文章我突然回到我的十二歲。謝謝你~

    ReplyDelete
  2. 稍微驚嚇了一下,難道是我孤陋寡聞人家有長期伴侶的事情完全不清楚耶!話說回來那兩位著名的搭檔,要不要也出來走一走,關太久對身體不好喔!(以上純屬臆測,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Maurice筆下的角色完全符合可愛界「圓毛短」的三大鐵則,用色也很溫和,小朋友怎麼會不喜歡呢?(湯瑪士小火車那種人面車身的恐怖東西都被說可愛了...)不過周邊商品真的好貴,只能說家長的錢很好賺,當初真該好好地上課交作業的...

    ReplyDelete
  3. BTW一定要推薦一下他跟Matthew Reinhart合作《Mommy?》,狼人那段真的很好笑。(木乃伊被強迫脫衣的表情也很經典)

    雖然立體書跟繪本的價錢相比是一本抵兩本(還是三本?)不過這可是Maurice特別創作的故事,在眾多繪本作者跟紙藝工程師合作的作品中我最推崇的一本。

    Sabuda的官網上有幕後花絮:
    http://www.robertsabuda.com/sneakpeek/snpk0306-mauricesendak.asp

    或是到我家有大公開啦(誰准你啊!):
    http://blog.xuite.net/tuffy0504/popup/13399767

    ReplyDelete
  4. To Dancemaple大,

    >這感覺真奇妙,小時候的冰山一角,長大隨著各種不同契機慢慢浮現全貌,連作者性向都出來了。

    好吧,為了這令人喜愛的句子,閃我沒童年的回應就不跟Dancemaple大你計較了,哼哼哼。


    To Tuffy大,

    我...我很喜歡湯馬士小火車的卡通啊(躺在地上裝哭踢腿)!不過周邊真的是貴到爆炸,為什麼限量的總是這麼殘酷...Orz

    我覺得Maurice大跟我閒聊時說的應該比較貼近事實,就像白先勇一樣,大家都知道,但人家不說也就不用特別提及。只是Sendak自己跳出來講,還是得佩服他,只是這件事多多少少給我一種人事已非的感觸(←不知怎地,我就是一直覺得,他大概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走了,所以才帶著一種感慨說這件事吧)。

    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啦。那種自己喜歡的作家原來是一家人的心情,嘿嘿嘿。

    PS.
    其實我一直想問,你那些書都是敗來的嗎?還是要賣的?立體書真的是一本抵三本啊姊姊XD。

    ReplyDelete
  5. 他的繪本好可愛喔,謝謝s.m.的介紹。

    ReplyDelete
  6. 限量是商人的陰謀啊!Kees Moerbeek的【The 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的精裝限量簽名版跟普通版的價錢就差四十倍,我ㄧ點都不覺得封面多送一個立體設計+盒子的成本有差那麼多!一本立體書要1000美金像話嗎?而且絕版後又漲價了!→其實我也想要(握拳)

    那些立體書是我敗來的沒錯,積少成多的力量不可小覷(上面放的只是一部份,因為我很懶而去背很煩...),除了價錢一本抵三本外,體積也是一本抵三本喲,以至於其他非立體書們都從書房搬到客廳等不起眼的角落了...(書有各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ReplyDelete
  7. To Jun大,

    真高興你喜歡,不過到底有沒有人可以證實有小孩子(3-6歲)覺得這些小野獸們很可愛啊XD?


    To Tuffy大,

    不止不止,限量還是蒐藏家最大的藉口(笑)。其實有時候我也會猶豫,作家簽了個名有必要漲價嗎?可是就是會不小心手滑(淚)。至於40倍的價差,唉,限量+精裝+簽名,這可是令人髮指(抖)的豪華關鍵字套裝組啊。

    PS.
    喔!原來是這樣,現在我終於搞懂了。至於為什麼會問是買還是賣?是因為Tuffy大你去背去得太漂亮了XD

    ReplyDelete
  8. 今天下午帶姪女去台中圖書館,才發現,館中美國資料中心有收藏Sendak大部分作品,還有借閱那本Mommy?立體書,真的很棒,紙藝與故事人物編排兩者結合非常完美!

    ReplyDelete
  9. 哈囉~~我可以證實3~6歲小孩真的會覺得小野獸可愛~~
    我女兒4歲,很愛!!

    我在寫一篇期待野獸國電影的文章,
    您的這篇寫的實在很棒...
    若您同意,請讓我放連結好嗎??
    我的mail:reta.shih@gmail.com

    多謝您^_^

    ReplyDelete
  10. Dear reta,

    不用那麼客氣啦!需要連結請自取即可。
    我也滿期待這部片的上映呢!

    (原來小朋友真得不會怕耶~)

    ReplyDelete
  11. 喔,我後知後覺遲了。把美好的回憶獻給Maurice Sendak,R.I.P.

    〈Maurice Sendak, Author of Splendid Nightmares, Dies at 83〉

    好難想像喔,這感覺。3年後再來看這篇,突然發現它預示了某些東西。譬如,那天皇太后才疑惑地跟小爺說,為何我跟少爺一樣,很喜歡跟不到一歲的可愛姪女「恐嚇」著說:「我要吃妳的肉肉~」然後整個臉埋著貼著,親親暱暱的?少爺對待的是自己的女兒就算了,何苦來哉我也這麼愛吃肉肉XDDD

    唉呀!皇太后要是看了《野獸國》她就會懂了。

    等小姪女長大一點,我要送這本當她的第一本繪本!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1.留言時可用HTML標記如 <b>, <i>, <a>。
2.沒有OpenID或是Blogger帳號但還是想聊天?選用Name/URL即可輸入常用網路暱稱和你家網址(網址可不填),或是用Anonymous匿名罵俺也是可以啦XD。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聲機】Simplified message board

【放映室】5 Films Contre l'Homophobie_唯有同理、接納、認識並理解,才有消弭恐同的可能

【新鮮事】Do Itailians kiss all their staight mate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