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氣質】《Letters in the Attic,閣樓裡的信》

Letters in the Attic_USA_2002
閣樓裡的信_2006


作者:Bonnie Shimko(邦妮‧西姆科)
譯者:朱耘
出版社:商周

聰穎機靈的小女孩配上尖酸刻薄的內心戲,再加上高潮跌起的劇情推衍,西姆科女士以13歲女同志麗西因父母親突然的離異,跟著母親逃回娘家為主軸,輔以少女的初戀情事,所交出的第一本青少年小說《Letters in the Attic閣樓裡的信》的確流暢有看頭,更在2003年時拿下Lambda Literary Award(浪達文學獎)的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說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大出版社好像都不需要行銷似的,當初要不是為了寫今年的Lambda Literary Award(對喔,我好像忘了貼那篇...=.=a...),根本就不會發現這本書...



字體間距加大的220頁小書,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了很多。老實說,整本書完全不是我原本預設的樣子。剛看完的時後,除了確信這小女孩長大後一定會是Chick-Lit派裡那些衰事連連卻又不忘幽默以對,最後一定找得到達西先生嫁出去的熟女外,好像也就這樣了。我原本以為...呃...好吧,Lambda Literary Award的年度青少年小說耶,多少應該來個身份認同的掙扎,或是家庭革命吧?雖不必上演摔椅子砸東西還是掃地出門之類的戲碼,但或多或少也該有個搭配爭執吵嘴的內心戲衝突演出吧?

None, Nenhuns, Nessun, Keine, Aucun, ありません,什麼都沒有(←都是翻譯軟體說的,我只是想試著學Chick-Lit派那些伶牙俐齒的女主角而已,錯了不要害羞,用力鞭我吧)。

我這麼說並不表示這是一本不好看的書,事實上,以一部青少年成長小說來看,《Letters in the Attic》的確技巧嫻熟(重點是它夠好笑XD)。我非常喜歡書裡關於麗西生活上遭遇的各式橋段:關於女生的初經、青少年的自殺舉動,或是對於同儕壓力的描繪與衣著品味的毒辣批評,在在讓人快意地前翻後仰,發出愉悅的笑聲。當洗衣機絞著衣服時,我愉快地窩在椅子上飛也似地翻著、笑著,烘完衣服後敷衍地折個三兩下,迫不及待地回到這令人喜愛的故事裡頭,度過一個陽光明媚,心情大好的早上。

我心想,幾分鐘前我還是個小孩,現在卻變成一個能夠懷孕的女人。上帝真不該像這樣隨自己高興,把如此大事直接丟到你身上。祂應該給你一點時間做好心理準備,等到你覺得可以時,再告訴祂:「好,就是現在!」(p.98)

我回答,一邊動腦筋思考,該怎麼做才能不用回教室。我換上的牛仔褲太緊了,所有走在我後面的人大概都能清楚看到靠得住衛生棉的輪廓。它實在大得不得了,感覺像有個籃子塞在我的兩腿間,就連「靠得住」這幾個字,一想到都覺得噁心。我恨這整件爛事,真希望它能自動消失。(p.99)


然而,書裡某個爆點---真正關於閣樓裡的那封信與其塵封的秘密,卻是讓我對這本獲獎書籍不甚滿意的緣故。闔上書的當下,我覺得這六十歲的老太婆實在是太奸詐了,她怎麼可以用另一種身份認同來轉移注意力呢?有誰發現自己的親生父親另有他人時,還管你自己是真是假,是Straight還是Gay?(←不怕爆雷的人請自己反白)以同志小說來看,我原本期待的重點在轉瞬間被轉化了,《閣樓裡的信》突然像是前青春期的預備書一樣,告訴你「以後這會有麻煩喔」,然後所有的人就在驚濤險浪下,再度回到小鎮村愉快的一天。拜託,Lambda Literary Award耶!同志的專屬文類獎項耶!牛肉跑哪去啦!

後來我想,這會不會是國情上的不同?如同這本書不少章節都附註了5、6個註釋一樣,歐美(或這本書的出品地美國)的青少年是不是再也不需要面對那種震驚與掙扎,那種突然發現自己只會把眼光放在跟自己同性別的人身上的異樣感覺?還是說,我自己根本忘了我自己當初還是青少年時真正關注的問題?

依我自己為例,我好像沒有經歷過那種一直在這個驚人消息的餘波裡蕩漾、一直奔逃試圖掙脫卻爬不出來的辛酸血淚過程。當年我煩惱的是我不夠高、不夠壯、不夠帥,成績不夠好,不曉得我未來該作什麼...等,喜歡一個人或是發現某人是我一輩子不可能碰觸的異男時,我好像也只是「喔」一聲地把它藏在心裡,然後把忐忑的心思放在明天要面對的未知際遇上。所以說,是我對所謂的同志文學獎所選出來的作品一定得具備什麼劇情有著刻板印象?還是我老早就忘了(也跟不上)真正屬於少年維特的煩惱?

伊娃看起來好小,整個人像被病床吞沒似的。在她毫無血色的臉龐、腕上的白繃帶、以及同色系的病床陳設襯托下,他深色的秀髮尤其醒目。他望著我走近病床,眼淚便簇簇淌下,滴在枕上。「我真笨,貝絲,對吧?我連這個都做不好。」我還沒想出該怎麼回答,只好先在床邊的椅子坐下。「我並不是真的想死,」她說,「我只是想讓自己的生命暫停一下,也讓我爸媽休息一下。」

「他們並不想休息一下,」我說,「他們只希望妳過得好。」

「我知道。」她放聲大哭起來。(p.133)


後來我發現,原來這本書的版權是台灣奇幻界赫赫有名,現在專職版權代理的灰鷹(爵士大人,多代理幾本浪達的得獎作,或是同志小說吧)。看到他在部落格裡提到關於代理這本書的有趣經歷,以及作者自述的「閣樓裡的信》是她寫給同志女兒的道歉信」,我突然想,或許書裡麗西那需要人照顧的笨蛋母親(天啊,他居然放棄不傲慢的達西先生耶!),正是西姆科女士感激的心情寫照。而她真的想告訴女兒的,或許是關於一個人該怎麼在經歷人生的起伏漲落後,更懂得欣賞自己的人生。至於是不是同志,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命運真奇妙,居然用這樣的方式,牽著你的手把你領到正確的道路上。你也許得經歷某些討人厭的過程才能達到目的地,但結果證明這是值得的。(p.106)

人心真是有趣。它可以長久處於破碎而死氣沉沉的狀態,但當適當的元素出現,也許是一首歌,它便又癒合起來,恢復生機,就像傷心是從未發生過一樣。(p.220)


ps.
好啦,講白了就是,我很喜歡這本書,也很喜歡作者利用「日記」作為解決主角麗西與她暗戀的女孩伊娃間的冷戰關鍵,含蓄而巧妙地解決同女與異女間的情感問題。但重點是,它得了「浪達文學獎」,但書中關於同志的部分卻讓我覺得少得可憐,幾乎被書裡那些聰明好笑的對白與劇情沖淡了,感覺不到「它為什麼得到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說」的原因

或許是因為我喜愛這本幽默的小書,才會苛刻地希望作者能在好笑之餘,不要閃躲同志自身的認同過程,或是同志與家庭的關係吧。

相關連結

封面設計者的部落格Fusionlab 斐類設計工作室

Comments

  1. 不知道為什麼這種青少年小說對我很難引起共鳴耶~~
    小學到剛上國一那段期間我是還蠻喜歡看的
    出國後就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書了

    之前看了The boys on the rock (好像這書有上某年浪達的提名名單)
    是寫得不錯 但讀完沒啥共鳴 (唉 年紀大了......)

    你覺得今年浪達誰會贏啊? ^^
    小說組我只認識Spanbauer
    他的新書我還沒看
    不過他那本"愛上月亮的男人"我看了好幾次
    那時候我才國一下學期......

    原來我那麼小就"出道"了
    (不過還是ㄍ一ㄥ了好多年 才很認命地接受這事實 XD)

    ReplyDelete
  2. 我倒是還一直保持喜愛看青少年成長小說的習慣,可能是為了裝可愛吧(笑)...

    小說組我是猜Robert Westfield,不過那是因為我也只認識Spanbauer,但是我覺得他今年不會得的關係(毆),我把那篇貼出來了,不過胡亂寫就是了。

    初中的時候啊...在那年代看好幾次的不是應該是金庸嗎?JP該不會之後也把電影補完了吧?

    ReplyDelete
  3. S.M.大
    可以讓我轉到BBS上嗎?
    (炒蛋站的Book版)

    ReplyDelete
  4. To wayne62大,

    請自便,不用對我太客氣啦。非商業轉載只要註明出處我都OK。

    不過,唯一的一個小問題是,我在文章裡有一個需要反白的句子(事關書中某個謎團),可能要麻煩你幫我變色一下,以免破壞想看這本書的讀者閱讀上的樂趣。

    謝謝您。

    ReplyDelete
  5. 親愛的 S.M.,無意中看到這篇文章(好吧我承認我偶爾也會吃飽太閒把名字送進 google 跑一跑),覺得非常、非常驚喜。你的部落格好漂亮,五顏六色的字體清晰又好辨認,文章也棒(天啊那篇浪達文學獎入圍名單真是太讚了,順道一提科幻類的 Chris Moriarty 和 Elizabeth Bear 兩位作家也都是我代理的,我來努力推推看他們的版權!「我的幸運星」我超喜歡,看了幾頁就笑到爆炸,可是因為厚又有國情因素吧,不少出版社有興趣但最後都做罷)。

    非常、非常高興你喜歡「閣樓裡的信」,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找找作者的訪談或者她自己網站上的寫作幕後,有講到不少關於這本書創作的心路歷程。

    關於你對這本書得了浪達卻沒什麼牛肉的看法,我滿贊同的,不過也許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很傳統異性戀母親對女兒性向從難以接受到逐漸認同所跨出的第一步,所以讓人動容。這確實不像 Alex Sanchez 的作品是大張旗鼓標榜 gay (YA) fiction(他的作品也是我代理的,只是可想而知更難賣了),但話說回來,浪達文學獎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兼容並蓄,常會在入圍名單上看到很多很「主流」或者並未強調其「同志性」的作品(這裡是指包裝、宣傳上)呢。

    再推薦一本有入圍過浪達 gay fiction 的小說「鹽之書」,是一位越裔美籍女作家假想 Gertrude Stein 和 Alice Toklas 在巴黎雇用了越南男廚,他離鄉背井尋找認同的故事。中文版是麥田出的。

    ReplyDelete
  6. Alex Sanchez!
    是那個寫彩虹系列的Alex Sanchez嗎?!
    他的作品實在是好正面而且簡單易懂,
    我最初是被封面吸引才買來看看,
    一看就迷上了~XD

    ReplyDelete
  7. 對!就是那位彩虹先生!XD

    ReplyDelete
  8. To 爵士大人,

    呃...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想讓人家聽到的話就別上網嗎?不過說奇科幻類前半段倒真的是小讀者的真心話(搔頭)。

    原來你代理的書沒有全部都上網喔?Chris Moriarty和Elizabeth Bear目前應該也只有謬思的某條線和總是出乎意料之外出了某本書的商周比較有可能吧?(話說回來,奇幻基地好像也有點沈寂了)

    回到《閣樓裡的信》。老實說我不太喜歡把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書牽扯在一起,這樣會讓我有一種作者的這本書說得不夠多、不夠好,所以才需要開外掛補充...>"<。不過我在寫這篇前看過您的文章,所以乖乖地跑去Shimko女士家看她的心路歷程。這也是為什麼我還是推這本書的緣故,好歹60歲了還願意接受新的思維挑戰,並寫下這本書獻給女兒,對我還說還是滿感動的。

    《鹽之書》剛出我就買來看了,我喜歡書裡那個媽媽講的故事。不過書被借去美國了,寫了一半的感想就這麼被丟在草稿裡,改天有機會再補完吧。
    (不知道為什麼,我倒是很希望看到有人寫《鹽之書》、《大師》和《時時刻刻》的比較,我覺得三本書共通的虛實感真的很棒!)

    ReplyDelete
  9. To Simone大,

    我也想尖叫(對喔,我就是因為你的介紹才跑去看彩虹先生的書XD)。既然知道有人代理,那...賣不出去就是代理商的問題啦....

    推的不夠用力,不夠用力啊~(←講這話的先生,您哪位啊)

    ReplyDelete
  10. s.m.大這邊果真是藏龍臥虎啊
    連爵士大人都出現了 *抖*

    我初中年代重複看的書不算少耶
    因為手邊就那幾本書 Orz
    除了金庸
    看最多次的應該就是[刺鳥]
    也不知道為什麼....

    或許是有一年夏天花了五個禮拜跟我娘
    一起收看台視電影院播放的[刺鳥]影集吧?
    這是我跟我娘少有的親子互動回憶之一

    天哪
    台視電影院......真的是天寶年間的事了
    我還記得我們常全家一起收看馬蓋先的.....
    我奶奶以前超迷他的 XD

    不過[刺鳥]還真的蠻好看的
    我最最喜歡看他們到小島偷情度假那段了
    呵呵呵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1.留言時可用HTML標記如 <b>, <i>, <a>。
2.沒有OpenID或是Blogger帳號但還是想聊天?選用Name/URL即可輸入常用網路暱稱和你家網址(網址可不填),或是用Anonymous匿名罵俺也是可以啦XD。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聲機】Simplified message board

【放映室】5 Films Contre l'Homophobie_唯有同理、接納、認識並理解,才有消弭恐同的可能

【新鮮事】Do Itailians kiss all their staight mate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