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室】Coming out_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沈默力量
Coming out_East Germany_1989 Directed by Heiner Carow Writing credits Wolfram Witt 私評: 7.0/10 我的好友Scott認為,這一片實在是太?古老了。 「拜託,現在還有誰 這麼壓抑 ?」他在msn上這麼回應我。 誠如Scott所言,1989年的片子,而且還是東德片(感覺又更倒退N年^^),你能期待什麼?然而,上面的講法雖然切中核心,卻忽略了【Coming Out】這部影片的鏡頭語言。 並不是我很厲害地想要指出這個鏡頭裡放的杯子在幹嘛,傾斜30度的畫面分割技巧所蘊含的意義何在,不不不,我並不想討論(也不夠聰明到足以瞭解)這些東西,而是故事在畫面上所呈現的意思。 片子打一開始,即以吞藥自殺的青年為開端,詳實地記錄吞管、洗胃的一切過程(正在吃午餐的我差點沒跟著吐出來=.=)。這個到後來再也沒出現過的青年,卻正好呼應了片尾那一段幾乎長達1分半的街頭畫面:主角Philipp後來辭去教書的工作,一身輕便地蹬上腳踏車,愉快地在車陣裡穿梭。鏡頭開始拉遠,遠得仿若從高樓往下拍,當觀眾再也見不著主角身影之後,鏡頭仍運轉著。雙向的車潮來去,風聲、喇叭聲、人聲,就像平素站在任何一個街角可見的片羽。 這想幹嘛? 表面上,故事本身敘述任教高中的Philipp在一次意外裡邂逅了Tanja,很快地墜入愛河並同居在一個溫馨的公寓裡,但這一切卻在Tanja的前鄰居來訪後有了巨變:對方竟然是以前喜歡Philipp的高中同學!然而,當時拒絕承認與對方有關係的Philipp,卻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決定到Gay bar裡見見世面的他,偶遇了帥氣的19歲男孩Matthias,更擦出了火花。但這一切卻在Tanja有了身孕後丕變。Philipp應該像從前一樣,再度隱埋自己的感情好進入"正常人"的生活?還是該忠於自我呢? 典型的自我認同故事 ,相信到了2010年還是有人會拍。為什麼?因為社會環境強行灌與個人價值:你就是跟個女孩交往、結婚生子,然後撫育下一代。與主流價值不符的同志,勢必得有一番掙扎(而且,越是年長越能體會啊?,那些可怕的婚喪喜慶和過年節日...>" 主角Philipp一出場的時後也是騎著腳踏車在路邊悠遊。這時的他,穿著厚重的大衣。等到了他決定忠於自我的時後,輕杉單騎,像...